文章詳情
可靠性試驗歷史簡介
日期:2024-11-23 08:56
瀏覽次數:767
摘要:
現(xiàn)代中國(20世紀)可靠性方面發(fā)展的文章不多,偶有涉及,往往驚鴻一瞥,常常語焉不詳。故而資料匱乏,只能摘句尋章,只言片語,東拼西湊,羅列如下:
從甲午戰(zhàn)爭之后,國家歷經辛亥**、軍閥混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內戰(zhàn)時期、朝鮮戰(zhàn)爭,戰(zhàn)亂頻仍、民生凋敝,鬧轟轟混亂了差不多半個多世紀,國內關于可靠性的歷史更是乏善可陳。直到1953年開始的**個五年計劃才開始進行可靠性教育,國內現(xiàn)代可靠性發(fā)展開始起步??沙淌胶銣睾銤裨囼灆C
**個五年計劃期間就建立了可靠性和環(huán)境適應性的實驗研究基地,調查和統(tǒng)計電子和某些機...
現(xiàn)代中國(20世紀)可靠性方面發(fā)展的文章不多,偶有涉及,往往驚鴻一瞥,常常語焉不詳。故而資料匱乏,只能摘句尋章,只言片語,東拼西湊,羅列如下:
從甲午戰(zhàn)爭之后,國家歷經辛亥**、軍閥混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內戰(zhàn)時期、朝鮮戰(zhàn)爭,戰(zhàn)亂頻仍、民生凋敝,鬧轟轟混亂了差不多半個多世紀,國內關于可靠性的歷史更是乏善可陳。直到1953年開始的**個五年計劃才開始進行可靠性教育,國內現(xiàn)代可靠性發(fā)展開始起步。可程式恒溫恒濕試驗機
**個五年計劃期間就建立了可靠性和環(huán)境適應性的實驗研究基地,調查和統(tǒng)計電子和某些機械產品的使用情況及失效情況,并開展了產品的可靠性的環(huán)境適應性試驗,同時,還在一些研究所和工廠建立可靠性試驗室,在研究、設計、試制新產品的過程中,開始進行環(huán)境適應性和壽命試驗。**、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開展了大量的產品可靠性和環(huán)境適應性的研究和試驗工作,對失效產品進行物理、化學分析。在分析產品失效機理的基礎上,對原材料、產品設計、工藝及技術管理等許多方面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水平。
50年代在廣州籌建了亞熱帶環(huán)境適應性試驗基地,從事電子產品環(huán)境試驗和熱帶防護措施研究。
1955年正式開始開展環(huán)境試驗工作,首先在廣州、上海、海南建立天然暴露試驗站,與東歐六國共同合作探索熱帶、亞熱帶、工業(yè)氣體等對電子電工產品的影響。
1955年12月23日根據中國、匈牙利科學技術合作協(xié)議,**機械工業(yè)部批準建立“中國亞熱帶電訊器材研究所”。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原機械電子工業(yè)部的內部期刊有介紹國外可靠性工作的報道。
60年代,我國在雷達、通信機、電子計算機等方面提出了可靠性問題,并始著手采取措施。
60年代初電子部成立了“中國電子產品可靠性與環(huán)境試驗研究所”,進行了可靠性評估的開拓性工作。
1960年9月10日,發(fā)射測試站**用國產推進劑獨立操作,成功發(fā)射了一枚蘇制近程地地導彈。
1960年11月5日, 由中國仿制蘇聯(lián)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進行了成功的試射。可程式恒溫恒濕試驗機
1964年10月16日中國**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在錢學森科學家的建議下7機部成立了可靠性質量管理研究所。航天產品采用嚴格篩選的“七?!痹骷?。
七專產品就是七個專門:指專人、專機、專料、專批、專檢、專技、專卡或專線制成的產品。
為了保證**元器件的質量,我國制訂了一系列的元器件標準。在七十年代末期制訂的“七?!?905技術協(xié)議和八十年代初期制訂的“七專”8406技術條件,“七?!奔夹g條件是建立我國**元器件標準的基礎,目前按“七?!睏l件或其加嚴條件控制生產的元器件仍是航天等部門使用的主要品種。
“兩彈一星”時,周總理提出16字方針:“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wěn)妥可靠、萬無一失”,在整機系統(tǒng)可靠性設計上采取措施,保證了運載火箭、通訊衛(wèi)星的連續(xù)發(fā)射成功和海底通信電纜的長期正常運行。在**領域,對部分型號和較大的系統(tǒng)提出了定量可靠性要求,并為此而開展設計過程中的可靠性分配及預計工作及可靠性評估及分析,從而保證產品可靠性不斷提高。可程式恒溫恒濕試驗機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我國西部地區(qū)新疆羅布泊上空,我國**顆氫彈爆炸試驗獲得完全的成功。
1968年,我國自行設計和施工的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1969年9月26日許世友指揮80輛國產輕型坦克和60多輛各型汽車一起通過南京長江大橋,對南京長江大橋進行測試。
1970年4月24日,中國**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
1970年8月,利用南京長江大橋進行潛射導彈模擬試驗。
70年代初,航天部門首先提出了電子元器件必須經過嚴格篩選。
1972年組建為電子產品可靠性與環(huán)境試驗研究所,對我國可靠性工程起了積極促進作用。
70年代我國引進國外標準資料,1972年由電子部標準化所組織了一批學者收集、分析國外資料,并著手于地纜300路通訊系統(tǒng)的可靠性工程,兩年后見到了效果。
70年代由于我國重點工程的需要,以及消費者的強烈要求,對各行業(yè)開展可靠性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70年代,出于國家重點工程的迫切需要,特別是航天及中日海底電纜對高可靠元器件的需要,發(fā)展了電子元器件“七專”產品及對元器件驗證試驗,促進了我國可靠性數學的發(fā)展。
70年代中因中日海纜需要,電子部開展了高可靠元器件驗證試驗,發(fā)展為加速壽命試驗技術。
70年代中期,由于中日海底電纜工程的需要,提出高可靠性元器件驗證試驗的研究,促進了我國可靠性數學的發(fā)展。可程式恒溫恒濕試驗機
從甲午戰(zhàn)爭之后,國家歷經辛亥**、軍閥混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內戰(zhàn)時期、朝鮮戰(zhàn)爭,戰(zhàn)亂頻仍、民生凋敝,鬧轟轟混亂了差不多半個多世紀,國內關于可靠性的歷史更是乏善可陳。直到1953年開始的**個五年計劃才開始進行可靠性教育,國內現(xiàn)代可靠性發(fā)展開始起步。可程式恒溫恒濕試驗機
**個五年計劃期間就建立了可靠性和環(huán)境適應性的實驗研究基地,調查和統(tǒng)計電子和某些機械產品的使用情況及失效情況,并開展了產品的可靠性的環(huán)境適應性試驗,同時,還在一些研究所和工廠建立可靠性試驗室,在研究、設計、試制新產品的過程中,開始進行環(huán)境適應性和壽命試驗。**、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開展了大量的產品可靠性和環(huán)境適應性的研究和試驗工作,對失效產品進行物理、化學分析。在分析產品失效機理的基礎上,對原材料、產品設計、工藝及技術管理等許多方面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水平。
50年代在廣州籌建了亞熱帶環(huán)境適應性試驗基地,從事電子產品環(huán)境試驗和熱帶防護措施研究。
1955年正式開始開展環(huán)境試驗工作,首先在廣州、上海、海南建立天然暴露試驗站,與東歐六國共同合作探索熱帶、亞熱帶、工業(yè)氣體等對電子電工產品的影響。
1955年12月23日根據中國、匈牙利科學技術合作協(xié)議,**機械工業(yè)部批準建立“中國亞熱帶電訊器材研究所”。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原機械電子工業(yè)部的內部期刊有介紹國外可靠性工作的報道。
60年代,我國在雷達、通信機、電子計算機等方面提出了可靠性問題,并始著手采取措施。
60年代初電子部成立了“中國電子產品可靠性與環(huán)境試驗研究所”,進行了可靠性評估的開拓性工作。
1960年9月10日,發(fā)射測試站**用國產推進劑獨立操作,成功發(fā)射了一枚蘇制近程地地導彈。
1960年11月5日, 由中國仿制蘇聯(lián)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進行了成功的試射。可程式恒溫恒濕試驗機
1964年10月16日中國**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在錢學森科學家的建議下7機部成立了可靠性質量管理研究所。航天產品采用嚴格篩選的“七?!痹骷?。
七專產品就是七個專門:指專人、專機、專料、專批、專檢、專技、專卡或專線制成的產品。
為了保證**元器件的質量,我國制訂了一系列的元器件標準。在七十年代末期制訂的“七?!?905技術協(xié)議和八十年代初期制訂的“七專”8406技術條件,“七?!奔夹g條件是建立我國**元器件標準的基礎,目前按“七?!睏l件或其加嚴條件控制生產的元器件仍是航天等部門使用的主要品種。
“兩彈一星”時,周總理提出16字方針:“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wěn)妥可靠、萬無一失”,在整機系統(tǒng)可靠性設計上采取措施,保證了運載火箭、通訊衛(wèi)星的連續(xù)發(fā)射成功和海底通信電纜的長期正常運行。在**領域,對部分型號和較大的系統(tǒng)提出了定量可靠性要求,并為此而開展設計過程中的可靠性分配及預計工作及可靠性評估及分析,從而保證產品可靠性不斷提高。可程式恒溫恒濕試驗機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我國西部地區(qū)新疆羅布泊上空,我國**顆氫彈爆炸試驗獲得完全的成功。
1968年,我國自行設計和施工的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1969年9月26日許世友指揮80輛國產輕型坦克和60多輛各型汽車一起通過南京長江大橋,對南京長江大橋進行測試。
1970年4月24日,中國**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
1970年8月,利用南京長江大橋進行潛射導彈模擬試驗。
70年代初,航天部門首先提出了電子元器件必須經過嚴格篩選。
1972年組建為電子產品可靠性與環(huán)境試驗研究所,對我國可靠性工程起了積極促進作用。
70年代我國引進國外標準資料,1972年由電子部標準化所組織了一批學者收集、分析國外資料,并著手于地纜300路通訊系統(tǒng)的可靠性工程,兩年后見到了效果。
70年代由于我國重點工程的需要,以及消費者的強烈要求,對各行業(yè)開展可靠性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70年代,出于國家重點工程的迫切需要,特別是航天及中日海底電纜對高可靠元器件的需要,發(fā)展了電子元器件“七專”產品及對元器件驗證試驗,促進了我國可靠性數學的發(fā)展。
70年代中因中日海纜需要,電子部開展了高可靠元器件驗證試驗,發(fā)展為加速壽命試驗技術。
70年代中期,由于中日海底電纜工程的需要,提出高可靠性元器件驗證試驗的研究,促進了我國可靠性數學的發(fā)展。可程式恒溫恒濕試驗機
1973年起,原國防科工委和原四機部為了 解決國家重點工程元器件的可靠性問題,多次召開有關提高可靠性的工作會議。
1973年開始,原國防科委及四機部連續(xù)召開可靠性工作會議,提出重點研究解決國家重點工程用元器件的可靠性問題。
70年代后期始,不少大學舉辦了可靠性學習班培訓在職人員,以后開設可靠性課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1976年頒發(fā)了**個可靠性的標準SJ1044-76《可靠性名詞術語》,這就是國家標準GB3187-82《可靠性基本名詞術語及定義》的前身。
1978年發(fā)布研制了**個可靠性試驗方法系列標準SJ1432~1435-78《壽命試驗和加速壽命試驗》,現(xiàn)在的國家標準編號是GB2689-81。GB1977-79《電子元器件失效率試驗方法》是頒發(fā)的**個可靠性國家標準。它曾引起電子元器件產品標準,在質量指標、檢驗方法、質量保證等內容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可程式恒溫恒濕試驗機
1978年提出并實施《電子產品可靠性“七專”質量控制與反饋科學實驗》計劃。
1978年開始,原國家計委、電子工業(yè)部及廣播電視工業(yè)總局陸續(xù)召開了有關提高電視機質量工作會議,對電視機等產品明確提出了可靠性、**性要求和可靠性指標,組織國內整機及元器件生產廠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以可靠性為重心的**質量管理。在5年時間內,使電視機平均故障間隔時間提高了一個數量級,MTBF由300小時提高到3000小時,配套元器件使用可靠性也提高了一至二個數量級。由于狠抓了國家重點工程和電視機的可靠性,推動了整機和電子元器件可靠性工作。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形成了我國可靠性工作**個高潮,國內各工業(yè)部門及各兵種紛紛進行可靠性普及培訓教育,形成骨干隊伍,建立可靠性工作組織管理機構,進行可靠性試驗和可靠性設計及信息收集與反饋工作。
80年代初期,出版了大量的可靠性工作專著、國家制定了一批可靠性工作的標準、各學校有大量的人投入可靠性的研究。
80年代,我國的各種可靠性機構,學術團體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fā)展起來。*先成立的一個學術團體是在中國電子學會下組建了“國內電子產品可靠性與質量管理專業(yè)委員會”。接著于1981年成立了“可靠性數學專業(yè)委員會”,后來在航空、航天、儀表等專業(yè)都設立了相應的可靠性學術團體。
為了便于與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可靠性標準技術委員會(IEC/TC 56)的工作協(xié)調,于1982年8月成立“國內電工電子可靠性與維修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承擔電工電子可靠性基礎標準的審查、咨詢方面的工作。
1982年10月12日15時 我國巨浪1型潛射導彈第1次成功發(fā)射。
1984年起,組織制定、引進、頒發(fā)了可靠性和無限小標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企業(yè)開展了可靠性補課工作,進行產品可靠性增長工作,軍方開展了可靠性評估和分析工作。
1984年開始,在國防科工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結合中國國情并積極汲取國外的先進技術,組織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可靠性的基礎規(guī)定和標準。可程式恒溫恒濕試驗機
1985年10月國防科工委頒發(fā)的《航空技術裝備壽命與可靠性工作暫行規(guī)定》,是我國航空工業(yè)的可靠性工程**進入工程實踐和系統(tǒng)發(fā)展階段的一個標志。
1987年5月,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fā)《**產品質量管理條例》明確了在產品研制中要運用可靠性技術;
1987年12月和1988年3月先后頒發(fā)的國家**標準GJB368—87《裝備維修性通用規(guī)范》和GJB450—88《裝備研制與生產的可靠性通用大綱》,可以說是目前我國**產品可靠性技術具有代表性的基礎標準。高低溫交變濕熱試驗箱
80年代末,各級領導轉變觀念,重視產品質量,首先在武器裝備上加強質量與可靠性工作,通過大力貫徹《**產品質量管理條例》。**產品質量管理條例明確提出對可靠性工作要求,在研制階段主要貫徹《可靠性保證大綱》在生產階段主要貫徹《質量保證大綱》。通過宣貫GJB450《裝備研制與生產的可靠性與維修性管理規(guī)定》,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了我國可靠性工作**個高潮。
90年代初,中國原機械電子工業(yè)部提出了“以科技為先導,以質量為主線”,沿著管起來-控制好-上水平的發(fā)展模式開展可靠性工作,興起了我國**次可靠性工作的高潮,取得了較大的成績。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軟件可靠性問題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和軟件可靠性工程實踐范疇的不斷擴展,軟件可靠性逐漸成為軟件開發(fā)人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軟件可靠性工程在軟件工程領域逐漸取得相對獨立的地位,并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分支。
90年代初落入低谷,在這方面開展工作的人很少,學術成果也平平。主要的原因是可靠性工作很難做,出成果較慢。
近些年,可靠性工作有些升溫,這次升溫的動力主要來源于企業(yè)對產品質量的重視,比較理智。許多工業(yè)部門將可靠性工作列在了重要的地位,**集團也陸續(xù)成立了集團的可靠性中心。如1991年兵器可靠性中心成立,在此基礎上,2008年建立了國防科技工業(yè)機械可靠性研究中心,目前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可靠性技術成果不斷得到推廣應用。
綜觀20世紀之中國,以原子彈、氫彈、導彈、衛(wèi)星、潛射導彈為標志性的從無到有的開創(chuàng),既鞏固了國防,又樹立了大國應有的形象,同時也表明,在這些**科技領域,中國國防工業(yè)制造可靠性達到了一個****的水平,這一點應予以肯定。
本文來自網絡,稍有改動,僅供交流!